厄瓜多爾前駐華大使華盛頓·阿戈 記者湯銘明攝
金羊網記者 黃麗娜
還有1個月,厄瓜多爾前駐華大使華盛頓·阿戈就要迎來自己70歲的整壽了。
這位年近古稀的厄瓜多爾前政要,身體中流淌著來自廣東的血液;這份血脈之情,令他近20年來不斷奔走于厄瓜多爾與中國之間,並先後6次來到廣東,不斷推動兩國在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交流合作。
2006年、2010年、2014年,阿戈連續三屆被聘為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理事。首屆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又邀請他作為海外嘉賓代表出席大會。阿戈告訴記者,“一帶一路”建設必將加強中厄兩國在經濟、商業、政治和文化的關係,也將加快拉丁美洲各個國家的建設,“我是厄瓜多爾人,也流淌著一半廣東人的血液。我比其他人更加期待看到這一建設成果”。
前後六次返鄉尋找家族的“根”
阿戈是土生土長的厄瓜多爾人,但他的父親卻是一位廣東人。遺憾的是,在阿戈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是從家人的講述中得知父親姓陳,來自廣東中山,在上世紀20年代來到厄瓜多爾謀生。自此,父親和家鄉,就成了阿戈遙遠且模糊的記憶。
但血脈總是割不斷的。因為這一半中國血統,阿戈一直致力于推動厄中兩國民間友誼和商貿交流。2005年10月,懷著對血脈根源的好奇,他首次來粵尋根。在省僑辦和中山市外僑局的大力協助下,他到訪故鄉中山南朗鎮茶東村,見到了家鄉的親人,到訪了祖屋和有幾百年歷史的陳氏宗祠,了解到了以前從未知曉的父親中文名字。
2006年4月他又重返祖籍鄉,通過村裏保存的陳氏族譜,了解到了自己父親、祖父、曾祖父等先輩的名字,還認識了兩位同一支係的堂兄堂弟,找到了家族的“根”。
今年11月,阿戈第6次回到自己的祖籍鄉。這一次,還帶來了自己的孫子一同回鄉。他告訴記者:“我衷心地希望,無論是通過官方還是民間的渠道,要為海外僑胞、尤其華裔新生代,搭建起回鄉交流的平臺,讓他們把對血脈根源的好奇變成鄉愁,變成眷戀,不讓時空距離阻隔鄉情的延續。”
從“廣交會”到設立駐廣州總領事館
因為父親來自廣東,阿戈對廣東的感情特別深厚。“厄瓜多爾與中國建交很早,但是以前聯係不多。2005年,我組織了一個50多人的商業採購團,來參加廣州的‘廣交會’,這也逐步拓展了我們和中國的往來。”這些年來,阿戈看到了廣東高速的發展,包括他熟悉的廣交會會場,也由流花遷到了琶洲,“琶洲的現代化建設讓我驚嘆。”
2007-2010年,阿戈任厄瓜多爾駐華大使。這令他更加積極地推動厄瓜多爾與中國、與廣東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領域的友好交往與合作,“2010年厄瓜多爾在廣州設立了總領事館,這令我們往來廣東成了更加方便的事,也令廣東人前往厄瓜多爾容易了很多,這是我很高興看到的變化。這也證明了兩國之間的往來更加頻繁、聯係更加緊密了。”
“厄瓜多爾和中國,被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分隔在了地球的兩端,但是它們之間的聯係從未隔斷。”阿戈感性地説,在16世紀中期,滿載著絲綢、瓷器、香料等東方商品的中國船只就越過太平洋,駛向美洲;在回程的時候,人們又將玉米、土豆、辣椒等拉丁美洲的農産品運回中國,開創了海上航線。“現在,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重新建設起了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打破了海洋對我們的阻隔,使我們在地球最寬廣的海洋兩端取得了聯係。”
“一帶一路”架起跨越大洋的橋梁
在阿戈看來,中國發展的經驗讓拉丁美洲國家獲益良多,“我們看到基礎設施的建設,令中國人民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善,人們可以依托發達的基礎設施體係進行全面的貿易。我們拉丁美洲國家也必須著手解決基礎設施的問題。我很高興地看到,很多拉丁美洲國家都在積極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去。”
在這一過程中,阿戈認為,中國可以參與到許多項目中去,包括水力發電、採礦、可再生能源、鐵路和公路等眾多基礎建設中,“中國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優勢。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具有成本和價格的優勢下,中國沒有通過一些經濟手段來傷害小國和弱國。中國不只考慮到了自己的人民,同時也為兄弟國家謀福利。體現了攜手發展、共同發展的大國風採。”
阿戈很喜歡中國的戲劇,因為可以用眼睛、用耳朵去深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美。“中國的文化豐富多彩,每一次來,都能看到新的東西,包括嶺南的音樂,這些我都還不懂,還要更多地看,更多地了解。”
從自身的經歷出發,阿戈認為,語言和文化背景是中厄往來最大的障礙。因此他建議,為了促進拉丁美洲國家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可以開展“學習網絡”計劃,讓持不同語言的國家聯合起來,“除了創建文化學校,還可以在校內教授漢語。”